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筑牢农业生物安全屏障,防控重大虫媒动植物疫情

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

       


第十四届长三角预防兽医学博士论坛在上海召开

近日,第十四届长三角预防兽医学博士论坛在上海召开。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马志永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副所长李泽君主持。

本次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未来”为主题,聚焦预防兽医学领域的前沿问题,着力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马志永在开幕式上表示,论坛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为长三角地区预防兽医学博士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上海兽医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坚信支持青年学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广泛交流,是确保学术薪火代代相传的关键。

论坛期间,上海兽医研究所马志永研究员、复旦大学陆路教授、浙江大学朱书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应邀作大会报告,分享最新学术成果。专家们的报告紧扣学科前沿,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为论坛注入了浓厚的学术活力。

image.png马志永、陆路、朱书作主题报告

来自长三角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33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在论坛上汇报了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分子病原学、流行病学监测、免疫调控技术等多个领域。经专家评审,浙江大学李娅慧、扬州大学王茜月等12位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分别获得“杰出创新奖”和“优秀报告奖”,展现了预防兽医学领域新生代的科研潜力。

1813a2f66a4e4776795966dd4305151f.png7fdaee97ef173a7f5b49e99485b7167f.png

论坛期间,企业代表山东信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宋庆庆博士围绕“中国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发方向与进展”作主题汇报,他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当前产业技术瓶颈与市场需求,为与会师生提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科研视角。宋庆庆博士的分享引发了博士研究生对需求导向型科研选题的深度思考,为推动兽用生物制品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5586d50a63a36f0a2f279cec3266dda7.jpg

30日,第十四届长三角预防兽医学博士论坛圆满落幕。论坛期间,37场学术报告亮点频现,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李泽君在总结中表示,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发展,长三角预防兽医学博士论坛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见证了无数学者的成长,也为预防兽医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未来,论坛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助力青年人才在科研道路上持续创新,共同为预防兽医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等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及行业代表参与此次论坛。

661ca636564ec5b1f28839b08ecdee6d.png

科研进展 | 动物生物安全共性技术团队研制出一种生物安全风险因子快速多重检测试彩色试纸条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共性技术团队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长征医院,利用纳米纤维素开发了一种新型彩色试纸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Nano》上

目前,生物安全风险因子的检测试纸条技术虽已实现多种靶标的同步检测,提升了检测效率和范围,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缺陷包括:多重可视化效果欠佳,导致检测结果难以直观、准确解读;检测灵敏度较低,难以有效检出低浓度的风险因子,增加了漏检风险;此外,多数试纸条对样品制备要求极为严格,复杂的预处理步骤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引入额外误差。

本研究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制备彩色免疫探针的方法。首先,通过简便方法大规模、高质量地制备纤维素纳米颗粒(Cellulose Nanoparticles, CNPs)。随后,借鉴成熟的工业印染技术,将多种活性染料共价连接至CNPs表面,形成染色CNPs(dyed CNPs, dCNPs)。最后,在dCNPs表面包裹一层聚多巴胺涂层(polydopamine-coated dCNPs, dCNPs@P),使其能够与生物受体结合。该免疫探针可在试纸条上通过免疫反应显现不同颜色条带,实现两分钟内对三种待检物的快速定性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dCNPs@P纳米颗粒被吸附在包被相应抗体的醋酸纤维素表面。

在验证dCNPs@P作为免疫探针的效果时,研究团队采用竞争法和夹心法进行实验。在竞争法检测毒素DON时,dCNPs@P展现出优异的特异性,并在1-5 ng/mL浓度区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即使在多种毒素同时检测的情况下,该方法仍能保持良好的线性区间。此外,在毒素随机组合样品的多重检测中,dCNPs@P的可视化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单色系胶体金。在夹心法检测中,dCNPs@P可用于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两种炎症指标,以鉴定患者感染类型。与胶体金法相比,dCNPs@P检测灵敏度更高,且由于聚多巴胺涂层的光热转换效果,进一步提升了检测灵敏度。该试纸条可用于快速、高通量检测耐药基因、细菌病原体、病毒颗粒等多种生物安全风险因子。


c2c9ea1a36fd0709b30fb2951eada07c.png

彩色dCNPs@P探针制备

图片

彩色dCNPs@P检测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田逸尘为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李涛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张强研究员、上海长征医院王国栋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15340

科研进展 | 上兽研细菌病防控团队在鸡滑液囊支原体诊断技术开发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风险预警与防控团队在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的鉴别诊断技术中取得新进展,为支原体的防控净化提供了可靠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Poultry Science》上。

MS感染家禽可引起滑液囊炎、气囊炎,导致蛋鸡产蛋量及产蛋品质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雏鸡淘汰率增高,影响肉鸡生长发育等,给养禽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在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均有报道,呈现世界性流行趋势。近年来,国内蛋鸡和肉鸡养殖中MS感染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制约养禽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部分种禽企业通过接种MS-H弱毒疫苗来防控MS野毒感染。该疫苗免疫后可在家禽上呼吸道长期定殖,通过占位作用抑制野毒感染。但该疫苗株与野毒株之间存在诸多交叉抗原,免疫后会干扰血清学检测,不利于支原体的净化和防控。因此,建立精准检测并区分MS-H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方法,对于鉴别免疫和感染家禽、推进支原体种群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对MS-H及其亲本株86079/7NS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筛选出21个差异基因位点。其中ktrB基因在MS-H及其再分离株中存在稳定的差异位点,具有作为鉴别检测靶标的潜力。针对该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建立了基于单碱基突变的区分MS-H疫苗株与野毒株的双重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发病鸡群的确诊、实验室病原分离检测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推动MS防控及种群净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111111.png

鉴别检测靶位点筛选和探针设计的工作流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赵鹿如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兽医研究所王少辉研究员、祁晶晶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1800602)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计划的支持(CAAS-ASTIP-2021-SHVRI)。

      原 文 链 接

https://doi.org/10.1016/j.psj.2025.105011